当前位置: 首页 >> 养生常识

孩子真的是不打不成才吗

2024-06-07

来源:

人气:4

时尚养生网导读:孩子真的是不打不成才吗?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多做父母的长辈们都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孩子真的是不打不成才吗?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打不成才”、“棒槌下面出孝子”……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打不成才”、“棒槌下面出孝子”,认为孩子成才都是要靠打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也的确因此而受到过一些“鞭策”,但是,这种打骂虽然表面上可能会让孩子“听话”,其实是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心理创伤,有可能会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恶习或暴力倾向。 曾经有机构对经过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害怕挫折,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 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3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一本《哈佛女孩?q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扬子晚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二、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张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 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不需要讲话。身教远大于言教吗。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看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资讯共读,亲子资讯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2、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可能还有搓麻将的)。现在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五、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1、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于是就如笔者在《享受幸福》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2、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具大的。残疾人周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着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其实,快乐长大的孩子并不怕挫折。因为孩子在小时候就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当在适当的年纪接受到适当的挫折时,比较能够应对和把握,这种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孩子长大后生存和发展得优秀,与小时的严厉教育并无关系,可以找寻优秀人物的生平来看,他们小时候生活是困苦,但在精神上是自由的,才能让他们培养出自由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更知道在困苦的情况下如何舒展自己的情绪,并将之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4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父母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 ……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父母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 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那么或许可以采取打的方式来教育。杜绝孩子再犯同样错误。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 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 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不懂得要关心他人,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简单地说,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孩子不能乱打,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 在实施体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 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 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 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 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 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 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家长不要急于完全按照“适应”现在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要知道,孩子长大后身处的社会情况肯定会有变化,所以,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天性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

西安治疗癫痫哪里治的好呢

西安癫痫医院有几个

陕西羊癫疯早期如何治疗

陕西那家医院看癫痫比较好

陕西治疗痫病医院如何治疗

TAG:
相关内容